<rp id="zcrsv"></rp>
  1. <rp id="zcrsv"></rp>
    <tbody id="zcrsv"><track id="zcrsv"></track></tbody>

    首頁 機構 資訊 國內 國際 財經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科技 通信 IT 互聯網 房產
    首頁 > 機構 > 正文

    國內首個兒童慈善教育報告發布 呼吁家校社協同提高中小學生公益素養

    2022-06-02 15:41:48 榕城網

    6月1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和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重新定義成長——兒童公益素養報告發布暨案例分享會”?;顒右跃W絡直播的方式發布了國內首個兒童慈善教育發展報告和相關案例,并連線北京、上海、成都、太原、廈門等地的專家,交流案例經驗,探討如何提升兒童公益素養。

    老牛兄妹基金會理事長牛犇致辭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執行院長高華俊、老牛兄妹基金會理事長牛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名譽理事長黃浩明、達美諾慈善學院發起人李穎生等出席發布活動。北京益公公益基金會理事常學勤、萬達集團品牌文化及公益活動策劃負責人呂敏、健坤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喬遷、上海融樂公益基金會項目主管董菊、四川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理事長王潔瓊、易善裁陶澤做了案例分享。

    《重新定義成長——兒童公益慈善教育發展報告》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政策規劃師程芬代表課題組發布《重新定義成長——兒童公益慈善教育發展報告》,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力公約的定義,“兒童”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本報告按教育階段重點關注幼兒園到普通高中階段的學生。報告首次界定“公益素養”概念,該概念圍繞“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框架中的“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兩類指標,從認知、態度、行為能力三個維度構建了“公益素養”的模型框架,其中慈善認知包括學生辨別真偽好賴的能力,掌握公益慈善基本常識和發展規律;慈善態度指學生體現出來的親社會、向善、共情、利他等情感傾向,以及對慈善事業多元價值的認可;行為能力指學生體驗、參與、策劃組織慈善活動的能力以及通過慈善參與社會事務、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和領導力等。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政策規劃師程芬發布報告

    報告基于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從需求與供給兩端,梳理社會各界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場域開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創新實踐。調查發現,國內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實踐活動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質,近六成被調查者帶孩子參加過公益慈善或類似活動,九成有較強意愿接受兒童公益慈善教育;很多地方教育機構將公益慈善教育多與德育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開發公益慈善主題的校本課程,有些地方還將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納入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一些社會組織從籌款服務、慈善文化培育或兒童成長的角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慈善主題學習和實踐活動,包括項目實地探訪、開發慈善課程和教材、提供社會調研或志愿服務機會、舉辦公益主題比賽或學習營、搭建交流等;不少商業背景的教育服務機構,基于留學背景提升或素質教育需求,提供了小而美的體驗活動。體來說,國內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服務方興未艾,但也面臨現有產品對需求回應不充分、體系化不足、專業化不高、可持續性不強等瓶頸和挑戰。

    報告還考察了中國境內的國際學校、美國和法國的兒童慈善教育經驗。發現相較于公立學校,國際學校更傾向于將公益慈善納入學校課程體系或提供更多的公益實踐機會;在美國,禮來慈善學院2014年對128所獨立學校的調研發現,幾乎所有學校都提供了某種類型的公益慈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公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慈善教育課程、服務俱樂部、服務學習項目或課程、兒童籌款和兒童資助七種類型,非常豐富;法國教育部在中小學推行道德與公民教育課,公益慈善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羅斯柴爾德基金會在2011年啟動的兒童慈善學院針對8-11歲兒童設計了一套兼顧慈善知識和慈善實踐的課程體系,該課程發展勢頭良好,已經推廣到法國本土13個大區中的5個區。

    報告指出,在宏觀環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喚的利好氛圍下,兒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來發展新機,但是亟待強化頂層設計、凸顯兒童公益慈善教育戰略地位;發揮聯合優勢,推進兒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實踐;搭建資源,完善兒童公益慈善教育競爭機制。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特約顧問葉慕亞發布了兒童公益素養教育項目系列案例,包括經典案例、示范案例、成長案例、新興案例和觀察案例。其中,中華慈善會·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和北京益公公益基金會·中學生領導力項目入選經典案例,這兩個項目持續時間超過10年、模式成熟,有原創性知識貢獻,公開出版了配套教材或書籍刊物;與教育系統深入合作,項目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受益規模大,影響廣泛。

    入選示范案例的有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少年公益學院、中國扶貧基金會·小小公益傳播官、中華慈善會·萬達兒童公益音樂會,這三個項目持續執行5年以上未中斷,項目模式清晰,特色鮮明;社會公眾參與便捷,報名人數和項目覆蓋地域持續增長;項目得到受益人和相關方好評,影響顯著。

    入選成長案例的有四川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兒童公益學院“小小公益慈善+”、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公益少年營、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達美諾青少年基金、健坤慈善基金會·青少年公益夢想,這些項目服務對象明確,項目內容活動有特色,項目開展時間不低于3年,目前處于優化或升級過程中。

    新興案例有三個,分別是上海融樂公益基金會·青少年公益啟蒙項目、遠行客·與青少年共創社會影響力、北京益行者·青少年公益素養發展,這些項目開展時間不長但是項目目標明確,活動有特色;有些項目模式處于探索或試驗階段,但已呈現出較好的活力和創新性,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在去年的案例征集活動中,課題組還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案例推薦。其中不少項目雖然關注教育、重視創新,包含公益慈善教育因素但不以此為主線。課題組將這些案例納入觀察范圍,表示其“走向有待觀察,發展前景值得關注”。這次發布的觀察案例包括:順德區慈善會·惠妍教育助學基金;有材伙伴·未來鄉村公益夏令營;無國界愛心教育·小家長項目;黃岡市現代社會組織研究中心·農村留守兒童“社工 第二課堂。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

    重新定義成長——兒童公益素養報告發布暨案例分享會嘉賓合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讀圖

    在线无码三级片

      <rp id="zcrsv"></rp>
    1. <rp id="zcrsv"></rp>
      <tbody id="zcrsv"><track id="zcrsv"></track></tbody>